有人说他七分功三分过,有人说他不过是那个时代的悲剧。他能文尚武才华横溢,却一生郁郁不得志,他是咸丰、同治、光绪三朝的名王重臣,他本是储君最有力的争夺者,却不得不成为慈禧的盟友最终为之所弃,他是在历史潮流中摸石头过河的改革者,他是晚清历史舞台备受争议的剧中人,他就是恭亲王奕,可惜,他也只是恭王奕。几度执政,几番被黜,宦海浮沉,黯然离世。
其实论才干、才治、才学,恭王都远胜咸丰。可惜道光皇帝一念之差,没有将江山交给最有治国之才的儿子。很多时候命运总是阴差阳错,一念之间,所有的事情全都改了结局。道光皇帝做梦也没有想到,鸦片战争后,他眼中“仁孝”的咸丰置国家危亡于不顾,携妻妾仓惶出逃热河,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清庭以割地赔款求得议和,咸丰在内忧外患中病死于承德,慈禧联合奕发动辛酉政变,推翻顾命八大臣,从此牢牢将皇权掌握在自己手中近半个世纪之久。
纵观奕一生,说他是清朝诸王中第一个放眼看世界的人毫不为过。他励精图治,出谋献策镇压太平天国起义,挽救清朝于危局;他支持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大兴洋务运动,揭开了近代150多年的改革大幕,一度迎来了同治中兴;他是晚清新式外交的开拓者,他倡导清庭由原先的“攘夷”转变为“师夷”,兴办新式学校,派出留学生,促进了近代教育事业发展;堪称晚清的中流砥柱。
然而,彼时的中国,正处于封建王朝最后的没落,这位皇族的贵公子,纵有经济之才,也只能匍匐于皇权之下,沦为政治较量的牺牲品,在漫长的岁月里饱受冷落和打击,奉命做一个闲散亲王,但他无时不在关注着内外政局,韬光养晦,时刻为了王朝命运殚精竭虑,纵使如此,也不能真正阻止清王朝覆灭的进程。从此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如果当年道光选择的是奕,晚清的历史又会有怎样的跌宕起伏呢,起码,北洋水师的军费不会被挪作他用,洋务运动不会半途而废,可惜历史永远没有如果,可幸历史的浮尘终将散去,他所倡导的改革开放被搁浅半个多世纪之后终于在中华大地大放异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