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情
那些人,那些事——我身边的“钢筋王”-凯发k8娱乐官网入口
浏览量:
那些人,那些事
——迎接集团公司成立60周年专栏
编者按:2013年是集团公司成立60周年。岁月匆匆,六十载回忆丰满。集团公司60年的改革发展离不开全体二十三冶人的拼搏、奋斗。为充分展示二十三冶人的精神风貌,回首过去,展望未来,藉集团公司成立60周年之际,本报特设立迎接集团公司成立60周年专栏《那些人,那些事》,讲述员工与企业在60年发展长河中难忘的、经典又能引起共鸣的故事,共同分享与企业携手成长、奋斗的美好回忆,热烈欢迎集团公司广大干部员工及家属、离退休老同志投稿。
我身边的“钢筋王”
王师傅名叫王邵福,50年代初参加工作,是一名钢筋工长,文化程度不高。他皮肤黝黑,走路不快,说话带有浓浓的湘乡口音。笔者参加工作不久,就耳闻目睹了王师傅与钢筋的一些故事。而通过与王师傅接触,更是感受到了他较深的专业功底。
一九八○年,我参加贵州铝厂引进工程施工大会战,与王师傅同在一个办公室。一天,他看着图纸,画画算算,自言自语地说:这样配筋即浪费材料又费力不讨好,要找设计院修改。顾不上下班时间已到,王师傅一直站在从工地通往宿舍的必经之路上张望,终于等到了设计院的现场代表董工程师。董工来到办公室后,王师傅陈述了自己的意见,并要求设计院按他的意见下达变更单。董工听了后说:“我得回去算一算看是否可行,明天再给你答复。”第二天上午,董工来到办公室对王师傅说:“老王,你的意见是对的,可以按你的意见办,但变更通知要明天才能下达,你可先按此下料。”
在接下来的两天,类似的修改图纸事件经常发生,董工也从中了解到了王师傅在专业知识和经验方面的扎实功底,第四天早上一上班,董工就来到办公室直接对王师傅说:“老王,以后凡是你认为图纸上需要变更的,可直接进行变更,我每月来签一次字即可。”王师傅满意地笑了。
一天休息时我问王师傅,“你怎么知道钢筋图纸需要修改?”王师傅说,“图纸上是十几年前标准图的配筋方法,现在的方法不但比原来省料,受力强度还有提高,当然就需要修改了。”王师傅丰富的经验和扎实的专业功底感染了我,对他的敬佩之感油然而生。
八十年代初,王师傅已临近退休,这时国际分公司承接了国外的工程项目。为确保工程的施工质量,公司专门派王师傅出国。在国外项目,他又“故伎重演”,对国外的图纸同样提出修改意见。国外的监理审查后,不但采纳了王师傅的意见,还连连说“ok”。
九十年代中期,王师傅退休了。公司承接的一幢大楼的最终结算金额一直未能定下,就是因为在钢筋用量方面甲乙双方意见不统一。后来业主请了另外一家单位的退休钢筋工长对工程的钢筋用量进行重新计算,而我公司也请了王师傅“重出江湖”。碰巧的是,业主请的钢筋工长也姓王。
在工程量对审的过程中,业主请的王工长说,我的外号是“王钢筋”,我计算的钢筋量没人可以再改了,我不但能看懂国内的图纸,还能看懂外国的图纸。王师傅也不甘示弱地回击:我的外号是“钢筋王”,看懂图纸不算本事,我不但能改国内的图纸,还能改国外的图纸,而且改了后老外还说“ok”。
经过计算和对审,对方的王工长甘拜下风,他说:钢筋量还是以“钢筋王”的为准吧!
上一页
上一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