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情
我和父亲与二十三冶的不解情缘-凯发k8娱乐官网入口
浏览量:
人物档案:王书明,1984年1月至1987年12月,任二公司人事副经理;1988年1月至1990年12月,任二公司经理;1991年1月至1997年12月,任二公司党委书记;1998年调任长沙有色矿山勘探设计院党委书记。他父亲王金铎,1959年至1967年,任二公司经理。
我还清楚地记得,1970年的1月22日,我正式成为了地地道道的第二代二十三冶人。一晃43年过去了,回想我们父子两代人与二十三冶的不解情缘,感慨良多……
我的父亲王金铎,是第一代二十三冶人,军人出身,先后参加过株洲601厂、株冶、涟钢等项目建设。父亲没上过学,说话没有什么理论,字也写不好,是地地道道的“土八路”。
我记得这样一件事。当年,工地在株洲冶炼厂,生活区在学堂冲,职工上下班都乘铁架子带篷布的大卡车。父亲又黑又胖,上级给他配了一台吉普车,上车前,他拍拍自己的肚子,对怀孕女工说:“哪个娘们肚子有我大,上我的车!”东北大老爷们的话虽有些粗鲁,但其实是想照顾一下孕妇,怕大卡车上人多挤了她们。因此,为人质朴的他深受工人们的爱戴。
从小父亲就很疼我,而我并不理解。1963年,父亲担任二公司经理。那年夏天,601工地一片繁忙。小学刚毕业的我,和当时公司党委书记王雨海的儿子王俊福一起,被父亲安排在601工地劳动,工作内容就是将架木上的铁钉取下来、锤直,交给架子班长李师傅。我俩觉得新鲜,干得挺起劲,敲了近十二斤铁钉。看到农民工一斤钉子可以换一角钱,我和王俊福盘算着首先是去买根冰棍解解暑。没想到李师傅说:“你爸爸早就交代过了,你们只干活,不给钱。”那个暑假,我一直为此耿耿于怀,怎么也接受不了父亲的做法。
不能理解的事还很多。1970年1月,二公司招收了1000多名新工人,正在浏阳当知青的我也被招工回城。当时我梦寐以求当一名电工。因为电工屁股上挎着牛皮套子装着的“三大件”:钳子、起子、电工刀,工作轻松,要多神气有多神气!没想到,父亲一口回绝:“不行,你去干铆工!”当领导的父亲不照顾儿子不说,还要儿子去干别人都不愿意干的“打铁匠”的活,甭提多别扭了。想想校正100毫米乘以100毫米宽的角钢,要抡24磅的大铁锤,我心里就直犯怵。看着父亲黑着脸,毫无商量的余地,我只好乖乖地做了一名铆工学徒。
可惜的是,1976年岁末,父亲永远离开了我们。父亲去世后的很长一段时间,我唯有拼命地工作,才能缓解对他的思念。由于表现突出,1977年我从工程处政工组长提拔为二公司团委书记,后来又转岗到了安装处。彼时,恰逢西安冶金建筑学院要选拔一批干部进修培养,时间3年。我有幸被推荐到了二十三冶。但是,当时二公司的领导却婉言谢绝了,理由是王书明工作担子很重,走不开。“他走不开,说明我们选人选对了,要是走得开的闲人,我们去培养他有什么用呢?他又缺学历,就派他去。”两级公司通过多次沟通,最后我如愿以偿地去了西安冶金建筑学院管理工程系学习。这是我参加工作后第一次参加的正规培训,对我能力的提升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1984年至1987年,在担任二公司人事副总经理期间,为了壮大公司人才队伍,我们开始大量引进学生,有时候甚至不惜花钱“抢”学生。因为我深深地知道,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我就是企业重视人才培养这一优良传统的直接受益者。在我看来,这也是二十三冶长盛不衰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几十年的南征北战中,我们经历了多少辛酸多少磨难多少艰苦,但这一切现在再回想起来,真是其乐无穷。小时候仰视二十三冶,充满期待;工作后环视二十三冶,乐在其中;离开后远视二十三冶,感慨良多。二十三冶就是个大学校、大熔炉、大战场,培养出了千军万马,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引领着一代又一代二十三冶人勇往直前。
上一页
上一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