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情
那些人,那些事:我们在黄沙坪矿创造了“三个一流”-凯发k8娱乐官网入口
浏览量:
巍峨宝岭,岁月峥嵘。被誉为“南岭明珠”的黄沙坪,历经六十年风雨洗礼,更显得璀璨夺目。回望黄沙坪建矿以来的历史,我们不仅慨叹于今日黄沙坪的发展变化和辉煌成就,更感概二十三冶人曾在这里创造的传奇,谱写的感天动地的历史篇章。重阳节前夕,本报记者采访了湖南冶金井巷工程公司第一任经理赵泰。了解来意后,他滔滔不绝地讲起了当年的故事。
1963年,在经历了三年严重困难时期之后,国民经济进入恢复发展阶段。冶金加工工业通过贯彻党中央关于国民经济“繁荣、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形势开始好转。但是,由于矿山建设未能跟上,原料不足,“无米之炊”的问题严重。于是,冶金工业部提出了“矿山为首,掘进先行”的方针,在这种历史条件下,1963年6月15日,湖南冶金井巷工程公司在桂阳县黄沙坪宣告成立,公司干的第一个工程,就是黄沙坪铅锌矿。曾担任过株洲601厂101工地主任、有着丰富管理经验的赵泰,又在这里担起了重任。
六十年前的黄沙坪,荒草丛生,晴天黄沙漫天,雨天泥泞不堪,三年内要建成一座中型矿山已相当紧张,可当时冶金部领导找到赵泰商量,“能不能提前完工?国家需要铅锌矿呀!”赵泰当时思考良久,表示力争在两年内建成。顶着巨大的压力,赵泰带领着公司1200多名员工吃住在矿上,开始了夜以继日的紧张施工。赵泰的老伴回忆,那些日子,没睡过几个安稳觉。只要来自井下调度站的电话一响起,老伴就知道,赵泰铁定又要下井了。一天深夜,电话又响了,她习惯性地起床给他准备套鞋和棉衣,谁知赵泰已经顾不上这些,穿着单衣一溜烟出了家门。在公司进驻黄沙坪矿之前,这里的农民曾擅自开挖留下了很多积水矿洞,当公司施工队开挖到附近的时候,大量的积水涌过来,相当危险,让老伴“经常为他揪着心”。遇到工期紧张的时候,赵泰天天和工人们在井下,及时处理遇到的大大小小的问题。赵泰回忆:“那时矿工的衣服是出了名的脏,一身泥水没干过。”由于家人不在身边,许多矿工的衣服很少有时间洗,久而久之,大家也就见怪不怪了。
落后的设备,紧张的工期,赵泰带领工人们用智慧和力量,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的难关,创造了一项项的奇迹。终于在1966年9月,建成了一座年产30万吨铅锌矿的中型矿山。在这两年零八个月中,公司第一工程队创造了斜井月成井110.8米的全国冶金井巷系统的先进水平,工程质量优良率91.33%;公司从成立之初仅有32名风钻、爆破工,发展到拥有5个能够单独作战的掘进工程队。
赵老还说到,文化大革命快结束时,冶金部曾派遣一批专家到国外考察冶金矿山项目,回来后,他们又考察中国人自己建设的矿山,其中就有黄沙坪铅锌矿。专家组在向冶金部汇报时说,和国外同类规模矿山相比,黄沙坪铅锌矿创造了“三个一流”:设计一流,管理一流,施工一流。说到这里时,赵老既激动,又黯然。激动的是,他们当时用这样的装备,两年多时间建好了这个矿山,受到这样高的评价,真不容易。黯然的是,曾经在株洲601工地,他因为根据积累的经验优化了施工工序,被错误地认为“不执行苏联专家意见”,并被告到了冶金部,认定为“骄傲自满”。文化大革命期间,他被下放改造,最后没有被批准来参加汇报会,没有亲耳听到这些评价。“这是井巷公司的一个集体荣誉,现在想来,我仍然很欣慰。”赵泰说。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他恢复了工作,参加了柿竹园矿的建设,成为项目一线一名普普通通的工人,一直到退休。
赵老很爱学习,这连有大学文凭的老伴都相当佩服。这种爱学习的习惯,一直保持到了今天。一有时间,他就看看报纸,看看新闻,还时常有感而发写写对联。在接受采访时,赵老高兴地作了一幅对联,要送给原井巷公司的老同志。上联:青壮年华,投身祖国建设,忙碌在东南西北工地。下联:年老发白,喜度盛世重阳,安康过春夏秋冬时光。横批:盛世重阳。赵老说,这些老同志,把自己的青春年华献给了祖国的建设事业,现在都到了晚年,一定要幸福安康地过好自己的晚年生活。
上一页
上一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