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情
36封家信读懂你的人生-凯发k8娱乐官网入口
浏览量:
——读《亲爱的安德烈》有感
龙应台女士是一位比较特殊的斗士,在其子安德烈十四岁的时候,为着自己的政治理想,她离开欧洲离开自己的孩子,前往故土台北任职。等她四年后卸任,回到儿子身边,安德烈已是一个十八岁的小伙子,坐在桌子的另一边,有一点“冷”地看着她。
龙应台觉得自己与儿子之间有了一堵无形的墙,她感到:儿子“爱”她,但并不“喜欢”她。他们是两代人,年龄相差三十年,也是两国人,中间横亘着东西文化。为着这缺失的沟通,母子俩用了三年时间互相通信。就这样,他们进入了对方的生活、世界和心灵。龙应台“认识了人生里第一个十八岁的人”,安德烈“也第一次认识了自己的母亲”。
这35封信,让我了解到,从不同时代背景和文化环境走出来的两代人对人生对社会的看法截然不同。母子俩在交流过程中所探讨的一些观点,尤其是对教育和友谊的看法,触动心灵。
教育即生活
龙应台针对目前亚洲的教育状况,有感如下:大部分亚洲国家所信仰的教育,不再是大教育学家杜威所倡导的“教育即生活”,而仅仅是一套筛选未来社会阶层的工具。父母与老师从事的就是挤压孩子大脑皮脂与未来成就的监工工作。他们相信,成功的人生,就该像制造罐头一样,被从生产线中生产出来……
读到这里,于我心,共鸣之声轰然而起。我想到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正确答案和优异成绩永远是指挥棒。我们按照社会对教育的期望值,盲目且麻木地走着一条不允许出错的所谓的“成功大道”。
教育对于人生的功能是什么?成功的标准是什么?是在物资上得到极大的满足?还是坚持做“自己”,内心的宁静和强大不被外界所影响?
很长一段时间,我一直被这些问题所困扰,直到读到这本书,人生并不是只有成为“人造罐头”这样一回事呀!人生还有这么多有价值的事物该去尝试。何时该背上背包去周游列国开拓视野;何时该去探险,该去叛逆,这些经验会堆叠成人生的厚度,直到懂得去理解与感动,在探险中受伤,在受伤中反省,在反省中成长,最后成为一个完整的人。思考良久的我突然领悟到“丰富的人生远比正确的人生有意义的多”这句话的真谛。
友谊是一笔“储蓄”
安德烈在写给龙应台的信中提到了自己的升学,升学意味着自己原有圈子的改变,之前与好友建立的深厚友谊也许将被时间的溪流冲淡。面对儿子的困惑和彷徨,龙应台给出了这样的说法:“人生,其实像一条宽阔的平原走进森林的路。在平原上同样可以结伙而行,欢乐地前退后挤、相濡以沫;一旦进入森林,草丛和荆棘挡路,情形就变了,各人专心走各人的路,寻找各人的方向。路其实可能愈走愈孤独,你将被家庭羁绊,被责任捆绑,被自己的野心套牢,被人生的复杂和矛盾压抑,你往丛林深处走去,愈走愈深,不复再有阳光似的伙伴。”
在我年幼的时候,身边明朗的友谊总让我觉得,这样的友谊,这样的欢乐不会消失。接下来,一次次升学考试,一次搬家,就会失去一个朋友的消息。那些无忧无虑无猜忌的同侪深情,那些曾经踏歌同行的伙伴,就像蒲公英的花瓣一样,被命运这股清风,吹散到四处,吹散到远方。我们要做的和只能做的,就是坦然承受无处不在的离别,更要珍惜眼前的友谊,珍爱身边的朋友。
教育和友谊,是每个人人生中永不衰退的两大重要主题。教育让我们成为有自我思想的“个人”,“友谊”让我们融入集体,感受来自他人的温暖,成为集体人。在教育和友谊的灌溉下,我们怒放自己独有的“人生之花”!
上一页
下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