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情
亮剑印钢展风采 鏖战海外自从容-凯发k8娱乐官网入口
浏览量:
——一公司印度电钢项目部巡礼
2009年3月14日,一公司印度电钢项目部立式焦炉正式开工,项目建设至今已有22个月,600多个日夜呼啸而去。誓言无声,岁月有痕,在交织着汗水、智慧、艰难和奉献的无数个昼夜,项目部建设者们用满腔的豪情和不渝的信念撑起的铮铮铁骨,如一棵棵伟岸的白桦,昂然挺拔。
——题记
1号焦炉炉柱吊装
2009年初,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在集团公司挥师海外市场的战略指引下,一公司承接了印度220万电钢项目中的50万吨立式焦炉建安工程和高炉鼓风机站、余热锅炉房及铸管厂土建工程。经过认真分析和精心组织,征战南北的将士们飞跃国界线,万里赴戎机,开始了征战印度的历程。
飞机抵达印度第三大城市加尔各答后,再乘车7个多小时,终于到达了项目所在地察可汗德邦波卡罗郊外。这块沉寂千年的处女地,昔日荒草萋萋,建设者的到来,惊飞了野禽。
3月的印度,阳光灼热,正午时分,静寂的土地愈发被炙烤得干涸,印度的旱季,室外气温高达45度以上,强烈的紫外线射向皮肤,针刺般疼痛;一旦雨季来临,狂风骤雨,密集的雨点使人睁不开眼睛,房顶被掀飞也不是新鲜事,道路泥泞不堪,汽车在路上就像耍杂技……
刚来的时候,大临设施没有建成,第一批到达的员工都住在临时搭建的帐篷里,晚上没有电,摸着黑还要与印度的爬虫飞蚊“作战”。吃饭也成问题,当地商品物资极度匮乏,蔬菜只有土豆、洋葱、西红柿等少量几个品种,大米也比较粗糙,味同嚼蜡。水更是异常珍贵,最初的日子都是靠几口小水井来维持生活,缺水的时候还要用洒水车到几公里外的地方拉水。而且,当地市场极不发达,根本满足不了整个工程的巨“胃”。
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项目部克服重重困难,完成了大临建设。伴随着140多米深井里汩汩流出的甘冽井水,我们开始了新的生活。大批队伍陆续开赴工地,大批的物资设备运到现场,千军万马拉开了会战的态势。
剑已出鞘,雷鸣电闪,我们只有奋勇向前,敢于亮剑,直面挑战,才能取得战斗的全面胜利。
海外项目的难,不能单纯地罗列为工期、质量、安全和效益的矛盾纠结,而是在全新认知的过程中对项目的探索、学习和融合。
项目部的中心任务是建设4×35孔、年产50万吨的立式焦炉。通俗点说就是建设一个可以把煤装进去烧成焦炭的炉子。我们基本上和“伐薪烧炭南山中”干的是一码子事,只是印度的这位“卖炭翁”比较有钱,能拿得出几千万元来建他的炭窑,所以“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的就成了我们。这种庞大而结构复杂的工业炉施工,面临着许多的挑战:
第一,焦炉砌体没有外壳,由保护板、炉柱、拉条等多种零散的护炉铁件组合,并与砌体紧密结合成为一个有机整体,特殊的结构使得焦炉施工比较复杂。第二,焦炉本体部分的土建、筑炉、安装集中在同一区域,每道施工工序紧密结合,施工现场平面很难满足三个专业同时施工,施工协调是一大难点。第三,焦炉本体的各施工工序之间衔接非常紧密,主要工序无法穿插进行,土建、大棚安装、筑炉、吹风清理、焦炉铁件安装、操作平台安装、烘炉、试车、装煤出焦,环环紧扣。第四,焦炉总砖量大约有34000多吨,砖号繁多,而且很多砖号差异很小,很容易混淆;炉体砌筑施工精度要求很高,砌筑面上不仅施工人员多,检查监督人员也多,所以称得上是一个系统工程,施工管理尤为重要。第五,远离国土,人员及机械设备调配相对于国内同类型工程施工困难要大很多,如何在施工前精心计划、统筹安排,如何将国内先进的管理方式同印度的监理、业主的管理方式融合,适应国际工程的节奏都是至关重要的,任何一个小的纰漏,都很可能导致“一招不慎,满盘皆输”的严重后果。
困难和挑战摆在眼前,项目部一班人没有犹疑胆怯,而是选择了迎难而上,果敢出击——
建设中的立式焦炉
鼓风机站钢结构吊装现场
兵马未动 良草先行
耐材库,在50万吨立式焦炉施工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只有将耐材库的“粮草”备好、管好,才能防止因缺料或供应不及时而影响焦炉的砌筑进度。
路上的灰尘没及脚踝,汽车开过便飞扬而起,遮天蔽日。在这样的环境里,老同志陈胜利带领技术员丁杰和小姑娘李倩开始了一段与时间的赛跑。从港口发运过来的耐火材料一批就是几十个集装箱,为了抓紧时间卸货、整理,他们每天两顿饭都在滚滚沙尘的耐材库吃,经常连续工作十几个小时。雨季,狂风暴雨总是毫无预兆地来临,每次听见雷声、雨声,他们第一反应就是放下手中的碗筷或是从床上爬起,去检查和加固库房。狂风把库房的雨布撕开了,有时甚至把大棚都吹散了,为了不让耐材进水受损,他们冒着肆虐的雨点,顶着飘忽的雷鸣闪电,爬上爬下,四处检查和修补。
也许有人认为,耐材库的工作是一个简单的工作,若不身临其境,你不会体会其中的酸甜苦辣。陈胜利,一名老员工、优秀共产党员,负有工伤,腿脚行动不方便,但他忍着疼痛带领着也感召着两名年轻人,披星戴月,风雨无阻。丁杰,一名年轻的技术员,为了及时整理货单和报验资料,不知在台灯下熬过了多少个不眠之夜。李倩,爱美的女孩,但弱不禁风的她,每天克服恶劣的工作环境,忍受着烈日的烤炙和灰尘的侵蚀,从不抱怨。他们出色地完成了任务,2010年“五一”国际劳动节前夕,在业主举办的行业竞赛中,耐材库的工作得到了各方的一致好评,夺得了竞赛优胜奖杯。
百日攻坚 决胜媒塔
2010年7月20日中午1点,技术员邢作文在走道里看了看温度计:地表温度,62摄氏度。他咂了砸舌头,被烈日炙烤得通红的脸上挂满了笑容:“聂经理、张经理,走!到煤塔看看去!”今天是煤塔封顶的日子,这支“土建突击队”经过150多个日夜的奋战,就是为了这一次的华丽转身。
煤塔在焦炉土建施工中是块“硬骨头”,建筑高度34.845米,跨度达22.7米,模板钢筋量及预埋件量非常多,目标工期紧,质量要求高,施工难度大。为了满足业主要求,项目部专门成立了突击队,为确保任务顺利完成,从施工方案到具体生产组织,都及时开会进行研究讨论,集思广益,精心策划。
三月的印度,正午高温达四十七八度,走进煤塔,四周都是墙板,俨然成了一个大闷罐,不要5分钟,头顶到脚底都会被汗水浸透。为保证煤仓内部的通风,项目部配备了两台大功率鼓风机,为防止施工人员中暑,施工现场也配备了足够的防暑药品。
为了保证钢筋绑扎的施工进度,土建经理张林将煤塔煤仓按照1:1的尺寸进行实际放样,从根本上解决了模板及钢筋加工尺寸不准确的问题。煤塔墙板设计都是直径25mm以上的钢筋,而且量相当大,由于采用龙门架作为垂直运输工具,上料速度慢,给施工进度带来了影响。钢筋班的弟兄们加班加点进行材料运输,保证了钢筋绑扎不间断。煤仓斜板与周围墙板交叉处及纵横梁吊柱接头处钢筋的绑扎,施工难度最大,为了保持原料长度,减少搭接量,项目班组想出了“穿针引线”的办法,在煤仓两端的模板上预留洞口,将钢筋从洞口一根一根地穿过。
煤塔处在四座焦炉的中心位置,由于焦炉砌筑也在同时施工,场地非常狭窄,人员和机械的活动范围都受到极大的限制。在浇筑煤仓斜板混凝土时,泵车的输送管不能直接到位,施工班组利用pvc管串筒,加快了施工速度。为了保证混凝土浇筑的连续性,不留冷接缝,施工班组采用两台布料机同时浇筑,连续浇筑时间长达十七八个小时。在施工过程中,管理人员每天蹲守现场,严格把关,按照规范分层浇筑施工,保证了施工质量。
勇于突破 实干巧干
立式焦炉的设备安装主要由三大车(推焦装煤车、熄焦车、拦焦车)和附属系统设备及轨道组成,总安装量1537吨,轨道2254米。此外焦炉本体护炉铁件安装量2236吨,焦炉钢结构安装量562吨。
安装在整个焦炉施工过程中是树形象、出效益的一仗,但也是工期紧、难度大的一仗。“万丈高楼平地起”,在既繁琐又繁重的施工过程中,实干加巧干才是真正的秘诀。
面临施工场地狭窄、甲供材料和设备到货不及时、施工机具不到位、与土建施工交叉作业、现场无进料通道、无构件堆放区等众多的不利因素,项目部多次召开会议,制定现场应对处置方案。要求各专业技术管理人员各负其责,相互协调加强沟通。在施工过程中强调主动管理,尽可能协调和创造安装工作面。在各施工队伍之间创造和谐氛围,及时解决施工中的问题。
安装现场施工紧张,空中、地下交叉作业,危险系数大,施工的组织工作非常棘手,项目部将各个班组成员分成互助组,采用对手赛的形式开展施工,关键时刻又打破工种界线,互助合作。由于施工场地狭窄,大型设备到场不落地,直接安装,大大提高了安装的进度,为整个工程的按期完成奠定了基础。
2010年12月15日,是1号焦炉护炉铁件吊装的日子,一大早现场就聚集了不少员工,有的在忙着前期准备,有的在想见识不同的吊装方法。为了保证吊装过程的安全和焦炉砌体不受损伤,护炉铁件有一套既定的吊装顺序,可是为了节省时间和费用,在不影响质量的情况下,项目部根据实际情况优化了吊装方案,即先将保护板固定在炉柱上,再进行整体吊装。准备工作就绪后,只见一个人挥着手大喊,“不行!”这不是设计院的贺工嘛!原来,他不同意采用新的施工方案。项目班子好不容易说服了他。接下来的吊装进展十分平稳,调完第一根炉柱,设计单位、监理单位的工作人员立即进行了详细的检查,发现已安装构件完全符合设计要求和施工规范要求,贺工当时就竖起了大拇指。据对比测算,通过这样的施工方法,项目部抢回了一周的工期。
焦炉护炉铁件安装
熄焦塔混凝土浇筑
站好安全岗 守住“生命线”
一公司印钢项目部所承担的任务,子项多而繁琐、交叉作业多、管理跨度大,面对高难度、高风险的工程,项目部把安全工作的着力点放在了提高思想认识和执行力上。
工程一开工,项目部便多次组织召开安全会议,理清施工过程中的危险源,进行经常性的教育和引导,每道工序的安全检查都有专人负责。项目部与分管同志及每名员工都签订了责任状,做到不留死角。
项目部各个作业层都按照“先培训后上岗,有岗必有责,考核必奖罚”的原则进行安全质量事故的防范。工程开工前,针对不同的作业内容,对每个施工队进行安全培训和安全教育,让广大员工清楚地认识到安全生产的重要性,各类培训多达500余人次。
安全天天谈,关键是要落在实处。为此,项目部除设置专职安全员外,还挑选觉悟高、安全意识强、有责任心的员工作为兼职安全监督员,对及时提醒和纠正作业人员的违章行为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项目部还结合实际情况认真开展党员“一岗三联”活动和“安全文化月”活动,使安全生产工作活跃而又有成效。
安全资金投入是安全工作的基础,尤其是在海外,施工环境极其恶劣,专项资金的保障是必不可少的。项目部在安全工作上给予了足额的资金,保障了生活设施、人员安全器具、设备安全维护的配备和全年安全生产活动的顺利开展。在所有参战员工的共同努力下,一公司印钢项目部安全质量全面受控,开工以来未发生重大安全事故。
“家”的文化 和谐团队
作为海外施工单位,项目部一直致力于建立“家”的文化,打造和谐团队。
为做好员工的思想工作和队伍的稳定工作,项目部党员干部经常性地与员工交流思想,倾听他们的心声,遇到问题时,多加引导与激励,帮助他们放下包袱 ,轻装上阵。不管是员工家里有婚丧嫁娶、红白喜事,还是家中受灾,项目党支部都非常重视,积极做工作。2009年入秋以来,我国西南地区遭遇历史罕见的特大旱灾,给群众生产生活造成严重影响。印钢项目部技术员付登锐的家乡云南宣威灾情严重,河谷断流、农田板结,连人畜饮水都成问题。了解情况后,项目部党支部立即报告一公司工会,申请了五千元困难补助,并号召项目部所有员工伸出援助之手,捐款两千余元,帮助他家解决燃眉之急,排除了他的后顾之忧,让他全心全意地投入到工作之中。
为了解决员工工作和生活中的实际困难,项目部开行通勤车,完善大临生活用水和净化饮用水设施,开办了员工娱乐室,同时种菜养猪改善食堂伙食。日常工作中,项目部给员工过生日、送蛋糕,使员工感受到了大团队、大家庭的温暖。
一个企业尤其是建筑施工企业,“有人则企,无人则止。”人才是企业兴旺的保证,是企业生命的源泉。一公司印钢项目部自开工以来,通过导师带徒、现场演练和技能培训等手段,提高了员工的业务水平和现场操作能力。业余时间项目部组织开展各方面知识的学习,管理人员不仅学习业务知识,还加强对外语知识的学习,提高了员工的工作水平与交流沟通协调能力。通过一系列人才培养计划的实施,为集团公司海外项目的建设储备了大量专业人才。
可爱的人 抒写传奇
“你把风声当歌声,你就是那唱歌的人;你把沙漠当大海,你就是那踏浪的人”。正如这充满浪漫情怀的诗句,在近两年的时间里,一公司印钢项目部可爱的员工,带着欢乐,迎接雷霆与阳光,用一个个故事撼人心灵,抒写传奇。
李先茂,不只是项目经理,更是一名建安人、一个普通农民的后代,他的成长和生活很有代表性。1985年李先茂从吉林电专毕业后分配到一公司,正式成为一名光荣的建设者,从此,浪迹天涯成了家常便饭。此次漂到遥远的印度,最让他放心不下的是83岁的高堂老母,舐犊情深,母子情长。给老母亲打越洋电话时,他把印度工地描述成繁华的都市,可当时,他正住在临时板房里,吃着水煮方便面。李先茂患有结缔组织病,走路时一瘸一拐,在工地上,时常会看到他蹲着或者坐下来,以缓解疼痛。但就是这样,他对工作从不懈怠。
回国时,家人看到黑黝黝的李先茂说:“你怎么变成印度黑人了!”他哈哈大笑:“这可是健康的流行色,千金难买啊!” 一个优秀的项目经理,为了理想和事业,背井离乡干工程,即使他一个人孤独地穿过秦岭的云、蓝关的雪,穿过戈壁荒野、黄沙烈日,他还是可以硬着头皮说:我选择,我喜欢!
任何项目建设都离不开工程技术人员,就像战场不能没有攻城掠地的战士。
项目部副经理聂晓铁,负责工程技术、计划安排等工作,他性格内向,但是只要提到工程,却滔滔不绝。近两年来,在项目部施工过程中,他全过程地监控,从土方开挖、钢筋模板的施工、预埋铁件的定位,到混凝土浇注的支护,他和员工们摸爬滚打在一起,认真对待每一个细节和节点。他已有一年多没回过家,每天盯在现场,是指挥员又是战斗员。
工程部长邢作文自印钢项目开工以来,白天跑现场,哪里任务重、条件差,哪里就有他的身影,晚上挑灯夜战,看图纸、拿措施、出方案、提计划,每天工作十多小时,忙得不亦乐乎,被员工誉为“累不倒的技术员”。 2009年8月邢作文早已定好的婚期已到,但考虑到工作需要,他和家人把婚期一推再推。
在一公司印钢项目工地,还活跃着一大批这样的工程技术人员,他们是项目部的骨干,是青春和力量的代表。他们选择来到印钢项目工地是需要勇气和毅力的。在这个远离祖国、远离亲人、远离繁华的荒芜之地,他们完成了一次次的蜕变和生命的升华。经过印度这段生活的涤荡,经过印钢工程的磨炼,他们将会成为公司在海外工程施工的中流砥柱。
有人总结,在一公司印钢项目工作和生活,就必须要学会在孤独中享受寂寞,在寂寞中享受快乐,在快乐中体味艰辛,在艰辛中不断奋进。眼下,又一个春节临近,在一公司印钢项目部的工地上,铺展的是一幅万马战犹酣的大干画面——多台吊车正在紧张起吊作业,100多名建设者铆足干劲、顽强拼搏,齐心协力为保3·30节点工期而全力冲刺,为推进集团公司“走出去”战略而奋勇前行。
项目部员工合影
文/图 罗海勇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