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发k8娱乐官网入口

    
您现在的位置:凯发k8娱乐官网入口新闻中心集团新闻 > 我和华主席有张合影
新闻中心

我和华主席有张合影

作者:余建来源:党委办公室 日期:2012-09-17

    编者按:刘良光,现年75岁,原一公司机动科科长,湘乡铁合金厂、涟钢、贵州铝厂、约旦工程等众多国家重点工程,都曾有过他的身影。他还曾经带领一支25人的队伍,克服困难,不讲条件,2个月为涟钢建成了湖南第一台氧气顶吹转炉,时任湖南革委会副主任的华国锋亲自为该项目投产剪彩并与工人们合影。

 

1969年,华国锋(后排中间)和刘良光(一排右三)及涟钢工人的合影。

 

        一九七七年五月晴朗的一天,一列开往娄底的火车在青山绿水间欢快地前行。刘良光看着车窗外满目的翠色,心情格外轻快,不知不觉地和同座的乘客闲聊起来,这一聊就聊出了“得来全不费工夫”的故事。
        听说人家是人民画报的记者,刘良光先是肃然起敬;再听到记者说是要去涟钢,他那种亲切感油然而生;等到记者从笔记本里抽出一张照片,并说此行是去找第一排右三的人时,刘良光激动得哈哈大笑起来:“记者同志,这个人就是我呀!”
        时间倒回至一九六九年。为贯彻毛主席关于湖南十年建成工业省的指示,一度停产的钢铁企业纷纷复产,作为国家“一五”重点项目的涟钢开始了40万吨钢配套建设。为了在国庆前实现高炉再次出铁,首先必须攻克氧气顶吹转炉工程,这一艰巨任务落在了湖南冶金建设公司(原二十三冶一公司)身上。
        掐指一算,最多两个多月的工期,加之当时该技术只有鞍钢和武钢掌握,于是这一任务像个“烫手的山芋”,抛来抛去没人敢接。时任湖南冶金建设公司副总经理的吴建纯找到刘良光:“你是搞机械安装的,就由你带队把这个炉子装好。”年轻气盛的刘良光二话没说,带了25个技术骨干,卷起铺盖就到了涟钢。那时工作根本不讲价钱,刘良光和工人师傅们不分昼夜,设备什么时候来他们就什么时候装,两个月他“加了45个晚班,没有加班费”。克服了安装过程中的各类意外情况,最终顺利建成了湖南第一台氧气顶吹转炉,实现了涟钢高炉在国庆前重新出铁。
        在工程竣工投产仪式上,华国锋(时任湖南省革命委员会副主任)为项目剪彩。留守项目现场的刘良光被拉了过去与华国锋合影。之后华国锋还特意与刘良光带领的安装队合影,并赞扬他们:“这么短的时间里,把氧气顶吹转炉建成了优良工程,搞得不错,继续加油。”后来,人民画报要刊登这张照片,为核实照片上每个人的身份,记者便来到湖南调查。涟钢的人好找,可唯独刘良光一时没了线索。也真是机缘巧合,竟然让他们在火车上遇着了。
       刘老说,“照片见报后,我当时在单位可是大大地风光了一把。”他还说,“其实更风光的,是当时的湖南冶金建设公司(原二十三冶一公司)。”六七十年代,湖南冶金建设公司就有两千多名职工,全是清一色的中专生,技术力量雄厚。公司在湖南甚至全国的名气和实力都是响当当的,曾参与了国家“一五”时期众多重点工程建设,尤其是冶金企业的大厂矿建设。“那时是我们来选项目,不是项目选我们。很多单位都邀请我们去,给我们做好服务,有时候还能摆摆架子呢。”回忆至此,刘老一脸的得意。
        刘老回忆起那个年代,大家都能服从组织安排,人也比较单纯。一九六六年,他儿子出生了,可第二天他就接到马上去北方铜矿项目的调令。他接来岳母后,第三天就出发了。他升为一公司机动科科长后,每年经手采购价值数百万设备,但他却从来没想过为自己“捞点钱”。一次,有个项目想配台车,便偷偷地请他吃饭想走“后门”,还送了他一台新自行车。“我那时紧张得呀,赶紧叫他把单车给带回去了,可不能晚节不保啊!”刘老现在还庆幸自己当初做了这个“英明”的决定。
        退休后,刘良光老人的晚年生活充实而幸福。他和老伴仍然住在一公司的老院子里,没事喜欢到公司前转转,和老同事侃侃以前“南征北战”时的故事,聊聊公司新的变化。时光荏苒,眨眼间,二十三冶即将走过光辉一甲子。而刘老只是二十三冶这六十年发展中默默奉献中的一员,正是有了他们的奉献,才铸就了二十三冶这六十年的精彩。

上一篇:悠然的日子

下一篇:

所属类别: 集团新闻

该资讯的关键词为:

分享到: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