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风,是一个家庭经过许多年的积淀而传承下来的精神风貌,它支撑着家中每个成员的信念与处世风格。优良的家风,像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荫蔽着家庭的子子孙孙,更像春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我们的家风是以“勤”为第一要义,勤奋学习、勤于思考、勤能补拙,就是这种信念和精神,指引着我家一代又一代人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发奋图强。
听父亲说,50-60年代,国家物资溃乏,他们兄弟姐妹7人经常挨饿。那时候,奶奶是裹脚的女人,只在家照顾孩子。爷爷是家中的顶梁柱,一个人在外面做事,养家糊口。有一次,爷爷从外面带回来一个饼,孩子们都眼睁睁地看着,可谁也没有动手去拿,而是让给了年龄最小的父亲。父亲当时用稚嫩的小手,掰了一半递到奶奶的嘴旁,看着一双双饥饿的眼睛,奶奶把它分给了其他的孩子们。那十多年,虽然生活艰难,父亲却总是看到爷爷脸上的笑容。爷爷当时有一杆鸟铳,靠着这杆鸟铳打野鸭子,勉强渡过那些饥寒交迫的年代。他从未被困难击倒,通过自身的勤劳与俭朴,努力地支撑着这个家。
爷爷的精神和意志力,耳濡目染传承到了父辈们身上。在我们小的时候,家里还是很贫穷,父母靠勤劳的双手,辛勤劳作,维持生计。为了能够让我们多读些书,父亲在书桌上方悬挂了一幅字画:“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时刻警醒我们勤奋学习。父亲经常对我们说:“这个时代,知识就是力量,我们就是吃了没读书的亏,只能窝在农村生活,希望你们能够好好学习,通过知识改变生活。”在他的谆谆教诲下,我们兄妹俩终于没有辜负他的期望,先后考上了大学。
而今,眼见着自己的孩子一天天长大,我们将勤勉之风继续传承。我经常对孩子说:“天道酬勤,勤能补拙”。将“勤”植根于孩子心里,有时候,看着孩子渴求知识的眼神,望着他挑灯夜战的背影,看到他因无法解决难题而焦急的神情,我知道,孩子已深刻领会到了“勤”的真正内涵。也许他对知识的力量尚未有多深的体会,但是求知的欲望和责任感却在勤奋中不知不觉地沉淀。在我看来,他成长的每一个脚印,都付出了比常人更多艰辛,尽管还有很多不尽人意,但是,至少他还在坚持,还在努力通过“勤”来弥补、提升自己。
勤劳俭朴,勤奋学习,勤于思考,勤能补拙,这就是我们的家风。在这种以勤自勉的家风熏陶下,我们塑造出了懂得成功在于积淀,在于勤奋努力,明白勤能补拙道理的一代又一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