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个凉风习习的夜晚,不经意间在网上看到了《四大名捕大结局》高清片源。
《四大名捕》三部曲一路走来,每一部都没有错过,尽管并未为其中的任何一部贡献票房。起初是因为小说原著,看了第一部发现电影跟原著完全是两码事,很好的一个武侠题材却被拍成魔幻,眼睁睁地看着悬疑探案片被揉进大量的三角恋感情戏,变得主次不分。不过,它至少还算是有主线,讲清楚了一个完整的故事。
《四大名捕》第三部的票房是1.85亿,商业上不算是失败,然而差不多同期上映的真武侠《绣春刀》在票房上就相形见绌了,尽管后者无论是剧情还是动作都比前者好太多。《绣春刀》前半段的三场戏尤为震撼,抓捕许显纯、追杀魏忠贤、勇闯金刀府,蓄力造势、氛围烘托带入感极强,雨夜、斗笠、蓑衣、刀客,仿佛又回到了那个让人神往的武侠时代。
市场经济下的中国电影,好评如潮也难挡商业上的一败如水,《绣春刀》最终以不足一亿的票房尴尬收官。如果没有一个引人注目的名字、没有一线当红巨星、没有香艳的床戏镜头、没有铺天盖地的大势宣传就等于没有票房的话,那么,这将是一个古老故事的重现——买椟还珠的事,早在两千年前郑国人就干过。
绣春刀,宝刀出鞘,寒光闪闪,砍在了中国电影的最痛处。然而流出来的不是鲜血,而是只有少数真正的电影爱好者才能体会到的心酸苦水。电影,它不像一包香烟、一瓶红酒那样明码标价,但它是有好坏优劣之分的,需要体验者去用心感受和思考。电影从来都不只是视听,不能进入大脑的作品就像是一道只有色香没有味道的菜肴。中国电影千里马少,懂得欣赏千里马的伯乐更少。
然而令人欣慰的是,就在四中全会召开前几天,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了文艺工作座谈会,随后,文化部出台了“防止文艺作品只看重票房和收视率”的相关文件,明确指出成立专业评论组,以民众褒贬反映为基础,对已上映电影作总体评价。闻此消息,心中窃喜,这不就是豆瓣网和时光网做的事吗?闭上眼,仿佛就看到了中国电影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