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情
《管理者的思维与方法》之“悟”-凯发k8娱乐官网入口
浏览量:
《管理者的思维与方法》讲得最多的是一个“悟”。“悟”即悟性,悟性并无对错之分,却有高低之别,“悟性”越好,在为人处事方面给予我们的“正能量”就越大。
人生两件事:做人和做事,但要把这两件事做好,却离不开“悟道”,因此人生总归还是“悟道”。
“做人”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古往今来无数优秀的头脑都曾为这个问题冥思不已。人类数千年的历史沉淀下来了一些简单却又宝贵的“做人”原则:善良、诚实、正直、感恩、奉献……无论国别种族,还是自由民主,人们的心灵都会因之产生幸福的涟漪,这些品质可谓是具有“普适性”的价值追求,也可以说是“做人”的基本之道。也经常听到这样一句话——人应该有敬畏之心,敬畏既是一种态度,也是一种信念。对自然,我们要敬畏,不能“与天斗,其乐无穷”;对社会,我们也同样应该心存敬畏,要时刻保守有自己做人的底线。常言道:“举头三尺有神明”,语虽迷信,但亦饱含“做人”的哲理。
“做事”有两个层面之说,一是做正确的事,二是正确地做事。二者孰轻孰重莫衷一是,我倒是觉得两者都很重要。但若一定要排个先后,那姑且可以从时间向度上考虑:做正确的事是事前选择,直接指涉做事者的“目的”;而正确地做事讲究的则是达至“目的”的“手段”,而“目的”的完成显然先于“手段”的使用。这里其实包含了马克思·韦伯所言的“责任伦理”与“意图伦理”之分,“意图伦理”简言之即目的的高尚可以无视手段的卑鄙,可见无论是哪个“正确”,它们所遵循的都是“责任伦理”。
老子曰:道可道,非常道。既然“道”非“常道”,那么就需要我们去“悟”,并且要用心灵去感受、体悟,只有这样才能悟出“真道”。
如果将理论—实践—经验—思考等看成是个无边无际、无始无终的循环,那么“悟”则处于这个循环的中心点上。这就要求我们,在学习理论的过程中要去领悟,要思考如何将理论用于实践;而在实践的过程中要主动去发现问题,并将之反馈给理论,以促成理论不断地完善。只有经过反复地“反刍”,理论才能更加成熟完美;只有理论自身完善了,才能更有效地指导实践。
悟道,在管理层面上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管理者的思维与方法》中提出要跳出“三界”—书界、实界、思界。跳出理论看理论,这是跳出理论界;跳出管理学管理,这是跳出现实界,或者说跳出实业界;跳出脑袋看自己,这是跳出自己,跳出自己的思想。那么,跨出“三界”之后做什么呢?两个字—“唯悟”,要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性地去思考、去领悟。因为,“悟”乃理论创新,管理升华,思想裂变的唯一之道。
管理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没有管理,就不可能完成组织的共同目标。那么,作为管理者而言,无论是高管还是中层或基层管理人员,要履行好各自的管理职责,完成好各自的管理任务,就必须不断地思考、不断地领悟,只有这样才有能形成、提炼出自己独具特色的管理思想。
上一页
下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