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情
历史没有假设 ——读《大败局ii》有感-凯发k8娱乐官网入口
浏览量:
读罢《大败局ii》,不禁掩卷沉思,商业生命的突然凋谢让人无比震撼,他们一度声名显赫,却最终像流星一般在不经意的瞬间陨落,留给世间一串串的惊叹。
健力宝,科龙、华晨、三九等,这些《大败局ii》所记录的案例均发生在2000年到2007年之间。在此期间,中国市场经济逐渐成熟壮大,结合《大败局》中的案例,过去10年里中国商界的风谲云诡、兴衰历变栩栩呈现。
跟《大败局》中的众多草莽人物相比,《大败局ii》中不少案例主角拥有令人羡慕的高学历,他们中有教授(宋如华),有博士(仰融),有哈佛商学院总裁班学员(孙宏斌)等。他们也并非对风险毫不在意,如托普的宋如华在创业之初就专门拜访了落难中的牟其中和史玉柱。健力宝、德隆、三九集团等都曾重金聘请过全球最优秀的咨询公司,德隆的唐万新甚至还有一个150名研究员的战略研究部门。但是,他们的失败为什么来的这么迅猛呢?
我们分析书中案例,往往将失败归因于基本因素:如企业扩张得太快,只专注于重组、融资、整合等操作手段,却没有实业根基;或缺少与政府有效的沟通,形成了一幅不可逾越的鸿沟。但吴晓波在自序中却将“中国式失败”归结为以下三点:一是政商博弈的败局;二是创业原罪的困扰;三是职业精神的缺失。
在书中,我更多地看到了一种“工程师赌徒”的商业人格模式。他们大多专业素质较好,在某些领域有超人的直觉和天赋,同时更有一种豪情赌性,敢于在机遇降临的那一刻,拼命一搏。这一搏也是最惊心动魄的一跳:成者上天堂,败者落地狱。
每个失败案例读来都让人唏嘘不已,却又让人感叹要是历史能有假设那该多好:假设当年三水市政府在企业改制时把健力宝出售给创办者李经纬而不是张海,假设顾雏军买进科龙后不再从事其他收购而是专心经营,假设顺驰的孙宏斌在天津城里坐稳地产大王后稳打稳扎而非全国各地跑马圈地……或许,他们的案例组合在一起就会是一部《大“胜”局》。只是,历史从来都没兑现过假设。
中国的企业家正在经历一场智慧与命运的“牢狱历练”。历史没有假设,故事却不会老去,每一段商业传奇依然鲜活,所有的苦难都极具价值,从他们的失败中,我们不仅看清了过去,更看到了未来。
上一页
下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