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情
那些人,那些事:劳模是这样练成的-凯发k8娱乐官网入口
浏览量:
编者按:陆业海,1935年出生,1955年随大连重工业局二公司整体调入公司。凭着过硬的技术、较强的管理能力和良好的工作作风,他从一名普通泥工,一步一步地升到了二公司副经理。1958年被评为省劳模,他一生共获得了12次先进生产工作者称号。
陆业海的吃苦精神可是出了名的。1956年,株洲601厂(苏联援助中国156项重点工程之一)要装暖气工程,为了一个叫“法奥利特”的管子,陆业海跑了很多地方,甚至还到了中苏边境,却因阑尾炎在出差途中临时住进了沈阳一家医院。让人吃惊的是手术第二天他就坚持出院,非但如此,出院当天还走了20多里路程。“苦心人,天不负”,“法奥利特”的难题终于在沈阳得到了解决。
1966年,30岁的陆业海来到株洲冶炼厂工地。在株冶,没住的地方,工人们就睡在工地外面麻袋厂的地面上。下雪天,雪从瓦缝里飘进去,落在脖颈上常将人惊醒。工人们干活,一干就到了晚上一两点,俗话说劳动催人好睡眠,工人们又岂能让雨雪扰了清梦?因此雨衣当被子就成了当时一道别致的“风景”。看着大家如此吃苦,陆业海当然被感动了,他想,作为领导,自己又怎能置身事外?于是被子一抱就跟工人们睡到了一块,工人们的干劲自然是“更上一层楼”。
“文革”的火焰不久就烧到了株冶,很多人卷入了政治斗争,公共汽车也停运了。“武斗”很快代替了大部分生产建设,陆业海则下到了生产班组。他步行上班,半小时车程抄小道只要40几分钟。其实,从1956年进场开始,二公司在株冶一直干到了现在,因此很多像陆业海这样的老二十三冶人在株冶都是“三代同堂”,父亲、儿子、孙子都在株冶搞过建设。
1983年,冶金部要二十三冶派遣17名员工支援大西北的建设,陆业海又成了“先锋”。要援助的锡铁山矿务局位于青海柴达木盆地北缘,海拔3300米以上,山高沟深、崖峭壁陡。盛夏季节,地表温度高达40─50℃,岩石发烫、大地如蒸;冬天,风雪汹汹,30多米每秒的暴风能把垃圾卷到几十甚至上百米的高空。很多人都不愿意去那里,冶金部的关局长还作了一首打油诗:风在呼,马在叫,风吹石头到处跑。
当时锡铁山矿山工程量3亿元,二十三冶在那里干了3年。“我们湖南人真是吃得苦、耐得劳啊!什么活都干,因此也赢得了西北人民的信任。”也就是在这3年时间里,陆业海喜欢上了大西北。不仅因为藏民的热情好客,西北的风光也让他非常怀念。交工时,业主请二十三冶人喝酒,“西北人豪爽啊,一碗一碗地喝”,最后倒了一桌,陆老却撑到了最后。
因为能干,陆业海从普通泥工,升到公司副总;因为肯干,陆业海战功显赫、荣誉等身。除了省劳模的身份,1958年他参加了全国第二次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大会,受到周恩来总理和朱德委员长的亲切接见,可惜的是,合影在“文革”期间被销毁。据说,他还在北京美美地欣赏了马连良、尚小云等国剧名伶的表演,却在之后的湖南省第三次先进生产者代表大会上发言时了无半点“优雅”之态,倒是紧张的神态给听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转眼间,二十三冶即将走过六十年的光辉旅程。回首过去,二十三冶的辉煌凝聚了无数老一辈的辛勤汗水;展望未来,二十三冶的飞翔还需要新一代二十三冶人的不懈奋斗。
时代在前进,但劳模的精神永不褪色!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