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情
那些人,那些事:把青春奉献在二十三冶的上海人-凯发k8娱乐官网入口
浏览量:
人物档案:张桂根,男,1936年出生。1955年随华东钢铁六公司整体调入我司,1959年调入湖南省冶金厅,先后任冶金厅保安科科长、政治处主任。1979年,二十三冶组建后,张桂根出任公司党委组织部部长,1984年任公司纪委副书记。
1955年初春的一天,一艘载着500多名乘客的轮船在安徽芜湖缓缓起锚,沿长江逆流而上,在行驶了两天两夜后抵达武汉码头。下船后,这500多名乘客未做任何停留,便搭上了南下的火车,来到了湖南株洲。
原来,这500人来自原华东钢铁公司六公司,为支援当年苏联援建新中国的156个重点项目之一——株洲601工程的建设,冶金部把他们调到湖南,充实到了中南有色冶金建设公司(二十三冶前身)。就这样,他们变成了二十三冶人;二十三冶也从那时开始,学会了“半口子”的“吴侬软语”。
张桂根老人就是其中的一员,张老在湖南生活了40多年,话语间至今仍夹带着淡淡的上海口音。跟张老一块来的人大多都是上海人,他们建设过上海中苏友谊大厦等大型工程,专业技术素质都很高,工人基本都是七、八级工。
据张老回忆,一开始,其实很多人都不大愿意来湖南。试想,从上海到湖南,离家一千多公里,任谁一时都难以接受。“但那时人们的组织观念、服从意识都很强,又听说湖南这边条件非常好,并且想到要到毛主席家乡挥洒汗水,大家心中顿时充满了自豪和激情。”
然而,到了湖南后,他们却发现条件并不“非常好”。上海人喜吃甜食,而湖南人嗜辣如命,这种势如水火的饮食偏好实在让他们难以“入乡随俗”。起初,很多人都吃坏了肚子,而这又加剧了上茅坑的尴尬,因为上海人习惯用马桶,要他们蹲在只铺了几块木板的茅坑上面,极不适应,“尤其是一些女同志,看到坑里的粪水溅上来,就吓得哇哇叫。”到后来,为解决吃的问题,其中一些人就想了个办法,买来白糖拌饭吃,不久又来了个上海厨师;而“茅坑问题”则一拖再拖,最终“习惯成自然”。
当然,这些只是习俗上的差异,说到真正的苦,不得不把视线拉回到当年的株冶施工现场。1956年12月,公司承建的株洲冶炼厂铅、锌、铜等冶炼工程开始平基,为了赶工期,公司从601工地调派一批人员支援株冶建设,张老也在其中。到株冶后,因为工期紧、任务重,连宿舍都来不及建设,干部和工人直接睡在路旁用大毛竹搭的棚子里。竹棚有60多米长,顶上用竹篾席子盖着,两层床上面铺着竹块和稻草,“那么长的床连在一块,大家往上面一躺,场景相当壮观。尤其是到了晚上,说梦话都听得很清楚,翻个身上面的稻草就掉下来,轻轻一动整个儿嘎嘎响。”张老说,大家一开始睡得都还比较“谨慎”,随着任务不断加重,一天劳动十几个小时下来,到后面每个人都睡得不亦乐乎了。
平心而论,张老他们来到湖南还是做出了很大的牺牲。除了生活和施工条件的艰苦,待遇方面湖南和上海更是不可同日而语。那时国家实行分类工资制,当时上海实行的是最高的11类,而湖南仅仅3类。来到湖南后,张老他们的工资级别虽然得到了保留,但后来涨工资的时候进行了抵消,有的人10多年都没涨过工资。
然而张老他们没有过多的抱怨,条件虽然艰苦,但使命更加光荣。为了国家的建设,为了公司的发展,他们心甘情愿放弃了优越的条件,安安心心地在湖南扎根。500多人中,除了十五冶成立时调走了200多人,其余的基本都留了下来,并且大部分人后来成长为公司领导和技术骨干。直到1979年冶金部组建二十三冶时,公司200多名中高层管理骨干中,还有60多名“上海人”。正是张老这一辈人把青春无私奉献,才成就了二十三冶后来的发展。毫不夸张地说,二十三冶的“江山”有“半壁”是张老他们打下来的。
相关新闻